

南丹大廠銅坑礦,世界著名有色金屬之鄉,王玉富用高超技藝,護衛著采運礦機械運行。
這個年近半百的漢子,與銅坑礦結緣三十載,亦為此奮斗了三十載。他的勤奮執著,讓他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脫穎而出;他的鉆研好學,讓他從倉庫保管員變身柴油機維修大師,為企業無軌設備運行保駕護航;他的默默奉獻,為企業降本增效數百萬元。
用心練技藝
從一名倉庫保管員到柴油機維修師傅,王玉富用心丈量這段距離。
在廣西華錫集團銅坑礦,王玉富做了5年的倉庫保管員,在這個幾乎清一色女工的崗位上,他所具備的工匠精神,讓自己排除了性別困擾,對數千種進口備件序列號、備件名稱、型號規格、單價及用途都了如指掌、如數家珍,以至于維修師傅只要一提故障情況,他就能把修理所需要的大部分備件準備好。
正是這份用心,讓他得到重視,被調入無軌維修車間從事柴油機維修工作。他從最基礎的拆解舊柴油機開始,從清洗柴油機每個零件入手、辨識每個柴油機零件作用及要求起步,跟著師傅一步一步學習研磨軸瓦、裝配備件、調整配合、調校油量及功率輸出,嘗試各個維修步驟和環節,淬煉設備維修技能。
氣門與氣門座接觸面積必須在70%以上,軸承座壓蓋螺栓扭力要達到34牛米……王玉富修理柴油機十分專注,將修理調試過程、相關數據等都記錄在修理日志上,一年一本,至今已有十幾本。日積月累,他僅靠眼睛、耳朵及一把起子,便能診斷柴油機的健康狀況。
用腦創效益
銅坑礦是礦產資源寶藏,也代表了較高的開采水平,是我國較早實現無軌化開采的地下礦山之一。銅坑礦從德國進口的TORO400D柴油鏟運機耗資450萬元一臺,一鏟能裝10噸礦石,王玉富是為數不多能修理這種進口柴油機的師傅。
2018年4月的一天,303號鏟運機在井下熄火,無法啟動,多位師傅檢查,均認為是內部曲軸抱死,需要更換柴油機。但是,王玉富到現場后,系統分析了故障現象,從進氣系統開始逐步排查,最后確認為燃油減壓閥卡死,排除了故障,降低了搶修費用,及時恢復了生產。
成本居高,價格低迷,近幾年來,有色金屬行業進入產業轉型升級時期,銅坑礦進入了“市場的寒冬”。為了幫助企業度過寒冬,王玉富及其團隊開始摸索降本增效之路。
——以修理代替更新。銅坑礦每年都要進口多臺柴油機,一臺進口柴油機售價30萬元,價格昂貴而且供貨周期長,這讓王玉富和同事們投入“修理”的勁頭更足,從2017年至今,他們大修、中修柴油機為企業所創造的價值不少于200萬元。他們還將可以修復使用的鏟運機各類油缸、齒輪泵、差速器、變速箱等部件精心修復,降低采購量,每年為銅坑礦節支七八十萬元。
——利用舊件。工作閑暇時,王玉富帶領他的徒弟,對幾十臺報廢的柴油機缸頭、缸蓋、油冷卻器及標準件進行拆解,利用這些功能未失效的備件,每年為銅坑礦節約成本20萬元。
用情蓄人才
王玉富有個心愿,希望能在退休之前多培養幾個柴油機維修徒弟,為銅坑礦多儲備些人才。
每天面對冰冷的機器,與油污泡在一起,柴油機維修崗位單調、枯燥、臟,很多年輕人認為這份工作不體面,紛紛離職,現在能和王玉富堅持下來的不過兩三人。
“一花獨放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只有發揮團隊力量,才能做成更多的事。”教授技藝,王玉富并沒有“留一手”的傳統觀念,工作中,他既向年長的師傅請教修理技術,又毫無保留地向同事、徒弟分享自己修理柴油機的經驗或心得。
“跟著這樣的師傅,我能學到更多東西。”30歲的溫志恒是王玉富現在帶的一名徒弟。剛轉崗沒幾個月的溫志恒,從最基礎的拆解舊柴油機、辨識每個零件做起,如今已進入防滑差速器、變速箱等部件的修理階段,整個過程,王玉富都手把手傳授他“望、聞、問、切”的絕活。
王玉富的心愿也是企業所盼,華錫集團計劃通過打造“技能大師工作室”,搭建培訓平臺和人才孵化車間,以賽促技,拓寬學習交流渠道,健全和完善師帶徒制度,讓王玉富這樣的工匠大師在技藝傳承上繼續“發光發熱”。